而且重點不是argue作者,小弟是有感而發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看看底下這篇文章:
http://mag.udn.com/mag/sports/storypage.jsp?f_ART_ID=279250
要檢討甚麼?
要檢討的東西其實散落一地
薪資結構,法規,硬體設施
職棒環境,人才,提升球賽張力
球迷教育,球團商品精緻化,
屏除假球,基層球員養成環境
這樣看來,台灣還真不適合發展棒球啊
但,難道兄弟象能帶領台灣職棒走出一片天!?
兄弟象找了4個洋投,一路殺進季後賽。當然洋將是兄弟封王的關鍵因素沒錯
但LaNew統一興農找的洋將,也沒有一路被打爆啊?
偶爾啦哈哈
被打爆的洋將,在台灣根本投不了幾場比賽就打包回家了。
所以從那些被破解以後滾蛋回家的洋將來思考,
台灣棒球的級數確實達到了某個層次無庸置疑。
一定會有無法被破解的洋將,這是在所難免的。
就好像陳偉殷之於NPB一樣:
用單個球季的洋投來檢討台灣職棒,未免不夠客觀。
雖然台灣打者的適應力確實不好,在這次洲際杯顯露無遺。
從今年很多人說的:統一跟LaNew養那麼多高薪球員,還不如兄弟象興農牛的戰績來的好
從結果反過頭來說做法好與不好,我覺得
更值得討論的是立場不同,只是剛好結果反過來,由天秤兩端的球團承受與享受。
當然,職棒講的就是錢,要賺錢球團才有能力改善球迷看球時的享受
球迷很享受看球這回事,才會願意掏錢出來消費
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,無以置喙
就看球迷有誠意先掏錢,還是球團有誠意先服務球迷
那就先這麼假設吧,台灣職棒球團非常有誠意服務球迷,即使球迷掏錢意願低落,球團還是以服務球迷為先
在這樣的前提底下,存在了這樣的現象:
LaNew支持球員無庸置疑,舉凡澄清湖的球員宿舍,球團辦伙,甚至是複數年合約
在在都以照顧球員為優先,甚至連球員家屬都一併照顧到,今年的戰績卻是不慎理想
兄弟象隊也很照顧球員,甚至陳致遠陷入假球案無法脫身之際
組頭直接點名恰恰不買帳,"有夠難買",面對了連年虧損,洪總還是幫恰恰加薪了2%
在這裡,我承認球團管理階層為了收支平衡得對薪水錙銖必較這件事情
但經商講求格局這回事,從結果我們感受到的是:
原來兄弟象球團不過如此
小弟菜鳥年進公司的時候,還沒有任何實質的貢獻,加薪幅度卻是恰恰的數倍之多.....
我上卡內基的時候老師說過:你覺得自己是個怎麼樣的人,到底是由自己界定,還是由people around you來界定?
不管球團心中真正的想法是甚麼,想法總會反映在做法上
而這樣的做法帶給球迷的觀感,以及對職棒環境日後發展的影響,都是球團要慎重考量的
好個兄弟象的精兵政策,要讓日後的職棒怎麼發展?怎麼樣把人才留在國內?
怎麼樣才不會讓林子偉事件繼續發生?
待續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